你说这段往事,真是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。我昨夜辗转难眠,忽然就想起这桩发生在晚唐太原城外的故事。那时,高思继日日出阵,站在城下叫阵辱骂,声势极大。唐军营中却无人敢应,连屡次奋勇的石敬瑭都只交手几个回合便落败。李克用站在城楼上,远远望着战局,不由叹息。他清楚得很炒股配资开平台,自己手下的将领们,根本不是那位白马银枪、枪法圆熟的高思继的对手。此人用枪如行云流水,攻守兼备,击败对手时也颇有分寸,只打人下马,并不下死手。这样的敌人,既让人心生敬意,又因兵戎相见而不得不防。
李克用眼见无人可敌,干脆悬挂免战牌,明令诸将不得出战。就这样僵持了数日,高思继每日必来,口出狂言,骂声传遍城下。他骂李克用“缩头乌龟”,甚至讥讽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“病秧子,不敢露面”。偏偏这些话传进了正病中卧床的李存孝耳里。当时他高烧未退,浑身无力,卧床多日。康君利与李存信二人表面上来探望,实则心怀鬼胎。他们暗暗希望李存孝被激怒,勉力出战,从而丧命在高思继枪下,好让他们少了个竞争功劳的劲敌。可见人心之险恶,真是让人唏嘘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李存孝并不知晓这些暗算。他只听见高思继嚣张的名声,心中顿时不服。他自认力能扛鼎,威名远扬,又怎能容忍自己被贬为病弱?怒火攻心,反倒逼得他热血奔涌,汗如雨下,病势居然缓解了不少。他霍然起身,披上战甲,任谁劝阻都无济于事。带着六员飞虎将与三千精锐,他径直冲出太原城,甚至没来得及禀告李克用。
想象那一幕:李存孝脸色苍白,坐在马上摇摇欲坠,似乎风一吹就会倒下。然而城下的高思继见状,心中不忍。他并非畏惧,而是觉得以病弱之人相斗并不光彩,遂静待李存孝先出手。殊不知李存孝根本不讲这些“武德”的规矩,一上来便猛挥禹王神槊,力大无穷。哪怕带病,他的劲力也远超常人。高思继仓促招架,顿时双臂发麻,险些握不住银枪。趁其失神片刻,李存孝一把揪住他,硬生生从马背上拎起,带回城中。高思继的部下见主将被擒,只得仓皇收兵,连追击都不敢。
如此惊变,转瞬之间,声名赫赫的高思继竟在三个回合之内落败被俘。李克用得报,大喜过望,立令斩之祭旗。可是李存孝却站出来拦下,称此人虽为敌,却行事有度,从不下狠手,如今若贸然杀之,岂不失了体面?这一番话,透露出难得的情义。李克用细想,也觉有理。若真杀了高思继,恐怕以后谁还敢归附?于是转而释放。高思继亦是性情中人,谢绝仕途,表示只愿归乡种田。他与李存孝当场结为异姓兄弟,从此各走天涯。
后来细问缘由,方知五路节度使起兵,竟是因有人伪造圣旨,要诛杀他们。他们惶惶不安,只得投靠朱温。实际上背后主谋正是朱温,他欲借刀杀人,挑起内乱。幸而因李存孝一战,事情水落石出。李克用得知真相,立刻修书安抚,使其他节度使回心转意,纷纷归顺。一场几乎倾覆的大战,竟就此化解。
这件事细想,颇有讽刺意味。朱温机关算尽,却被李存孝一位病中将军无意中破局。康君利与李存信的阴谋,更未能得逞。高思继虽败,却保全了气节;李存孝虽胜,却不忘义理。若非他们二人一柔一刚,合力解困,太原之局未必能安。
所以说,输赢未必是唯一的评判。高思继武艺高强,仁义在先;李存孝病中力战,豪情不减。两人相互成就,也让这段历史留下了一抹温情。至于我们今日再看,不禁要问:在那样的乱世中,你会学高思继守武德,还是像李存孝一样凭一股傻劲闯出奇迹?世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活得有尊严,也许就是另一种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